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新闻资讯
研究生奖学金制度尚需完善
2018-10-17 09:32:00   人浏览

01.jpg

02.jpg


为促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国家自2012年起设立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基于清华大学研究生数据,本文对精神激励、物质激励以及机会激励三种激励方式对研究生价值塑造、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三大育人目标的引导效果进行了研究,发现机会激励对各育人目标的效果最佳。同时,在引入性别、性格、年级等控制变量后,研究发现奖学金的激励效果呈现出边际递减的效应,明晰的奖学金评定标准以及获奖同学的榜样作用对激励效果也有显著的提升作用。


研究内容

本课题采取问卷调查法、数据分析法和会议研讨法等研究方法。


1.研究设计

本课题将奖学金的激励作用分为三类,分别是精神激励、物质激励和机会激励。通过发放调查问卷的形式,探讨这三类激励分别对价值塑造、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三大育人目标的促进作用。


(1)激励机制的三要素

我们选择激励理论中的ERG模型作为理论基础。ERG理论是由行为科学家克莱顿·奥尔德弗提出的,奥尔德弗认为,人们共存在三种核心需要,即生存(Existence)的需要、相互关系(Relatedness)的需要和成长发展(Growth)的需要。本文研究教育制度中奖学金对育人目标的激励作用,我们将奖学金的激励机制分为精神激励、物质激励和机会激励三大类,以这三种激励为自变量,研究其对三大育人目标的促进作用。


所谓机会激励,即对于获得奖学金的学生来说,奖学金的正面影响不仅仅局限于在校阶段,也在以后求职、寻找发展机会的过程中起着一定的促进作用。这种潜在的未来发展机会方面的激励作用也在一定程度上促使着学生们为了获得奖学金而努力,进而也促使着他们按照人才培养要求去发展。


(2)三类激励目标

清华大学将奖学金设立的目的表述为:鼓励学生勤奋学习,全面成才,并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和创造才能,实现学校培养21世纪的高素质、高层次、多样化、创造性骨干人才的目标。


清华大学原校长陈吉宁提出,清华大学的人才培养要符合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本文将“三位一体”的育人目标作为研究的因变量。价值塑造的实质就是意识形态的培养。清华大学要培养的学生,是有抱负、有思想、有远见、有担当的时代英才。能力培养就是指学生的综合能力,包括创新能力、沟通能力、学习能力等。知识传授即充足的理论知识。


(3)研究模型

本课题研究奖学金制度中的精神激励、物质激励和机会激励三个方面分别在价值塑造、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三大育人目标的促进作用。并结合现实情况,应用经济学中的机制设计理论,对奖学金的机制设计提出更加合理的建议。其中三大激励是自变量,三大育人目标是因变量。


调节变量包括奖学金的评定标准和奖学金获得者的榜样作用。奖学金的评定标准在奖学金激励机制中起到很重要的衔接作用。一方面,奖学金评定标准与人才培养要求的契合度是影响奖学金激励机制能否有效作用的重要环节。另一方面,学生对奖学金评定标准的认可度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奖学金获得者的榜样作用在奖学金的激励机制中也起到一定的作用。


控制变量包括个人年龄、性格、院系等因素。通过将学生的各种个人特征引入到分析框架中作为控制变量,我们可以分析出精神激励、物质激励和机会激励三种激励方式对于不同学生的影响程度是否会有不同,从而可以为以后的奖学金制度设计提供更加具体的经验。


2.数据和方法

(1)调研方法和数据来源

本文主要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得到原始数据,问卷只针对清华大学的硕士、博士研究生,并通过研究生党建体系发放,覆盖了清华大学绝大部分院系。


按照前文思路,我们的问卷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受访者基本信息的收集,包括受访者的姓名、性别、院系、性格等。第二部分为主要部分,研究奖学金机制对于价值塑造、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这三种育人目标的精神激励、物质激励和机会激励作用。针对每一种激励作用和每一种激励目标,课题组均设计了两个问题,这样主要部分一共有18个问题。另外,针对已经获得了奖学金的学生和没有获得奖学金的学生,课题组设计了两份问卷,来观察奖学金获得前后的激励作用。


在整个问卷中,课题组设计了2道测谎题目。除基本信息统计之外,每个问题为一个陈述句,设计了5个选项,根据受访者对陈述句的认同程度不同,依次为非常不同意、比较不同意、一般、比较同意、非常同意5个选项。在数据处理时分别对应数字-2、-1、0、1、2。随后通过t检验的方法对各项主要变量、调节变量和控制变量的作用进行比较分析。


本次调查共通过问卷星回收了248份问卷,通过对两道测谎题目的严格筛选,共得到有效问卷196份,有效率为79%。对两道测谎题目筛选过程的严格程度支撑我们相信筛选所得的196份问卷为有效问卷。


(2)描述性统计

本次调查共收集有效问卷196份,其中男生有效受访者占比为40%,女生有效受访者占比为60%,总体性别比例较为均衡,样本具体分组占比情况如表1所示。因为奖学金在不同的学制以及学位类型和专业之间也有所区别,有必要对样本从以上几个维度进行全面了解。学位类型上,65.64%的有效受访者为学术型学位,而专业型学位有效受访者占了34.36%。从学制类型上看,受访者中硕士生占比为49.74%,直博生占比为30.77%,普博生占比为14.37%,这也基本与清华大学的研究生学制构成比例相一致。同时从学科分类上看,有效受访者中理科占比为13.85%,工科占比为37.95%,文科占比为5.64%,而商科占比则为42.05%。有效受访者中近一半的人(45.13%)认为自己性格为一般,内向以及外向学生的占比均不高,同时在受访者中42.56%的学生曾经获得过奖学金。


主要研究结果

1.奖学金激励作用对三大人才培养目标的影响

在有效受访者中,不同激励方式对各人才培养目标的得分情况如表1所示。

首先从人才培养目标上来说,总体而言,(1)奖学金对知识传授的激励效果最为显著,总和为12.19,效果最弱的是价值塑造。无论何种激励方式,能产生最佳激励效果的人才培养目标都是知识传授,即知识传授的目标最容易通过奖学金的方式来达到预期效果。(2)机会激励对能力培养的引导效果最佳,这也是合乎我们预期的,能力越强的学生往往也愿意拥抱各种机会、迎接挑战。价值塑造作为最难以奖学金的方式引导的人才培养目标,机会的激励在次维度上有着最佳的效果。

综上所述,通过初步分析可以发现,在三类人才培养目标中,知识传授最容易以奖学金的方式来引导,而在三类激励方式中,机会激励对各类人才培养目标的引导效果最佳。


表1是针对全体受访对象的调查统计结果。进一步,表2和表3分别针对获得过奖学金和没获得过奖学金两个次维度的调查统计结果做了总结。


对比表1,可发现获得过奖学金的学生与全部学生的调查结果区别并不大。首先在各个人才培养目标上,获得过奖学金的学生中也普遍认为奖学金的激励对知识传授引导作用最大,而对价值塑造的作用较小。与表1的全样本结果不同,对于获得过奖学金的学生群体来说,精神激励对人才培养各个目标的作用在三种激励方式中均有着最好的效果。


与上文结论一致,暂未获得奖学金的学生也认为奖学金的激励对知识传授的引导效果最为明显,且不论哪种激励方式都对知识传授效果最为突出。同时与全样本的结论一致,机会激励对人才培养的各个目标均体现出了最佳的引导效果。


因此,综上可以发现奖学金的激励对知识传授的效果最为明显,对于获得过奖学金的学生来说,精神激励对各个人才培养目标效果最佳,而对暂未获得过奖学金的学生来说,机会激励则显得效果更佳。


2.引入控制变量的影响

上文对人才培养各个目标的实现难易程度以及各激励措施的效果做了总结。但要有针对性地实施激励仍需要对影响各激励方式激励效果的因素做进一步的探讨,下文通过t检验的方法分别检验了描述统计中各因素对奖学金激励效果的影响。


我们统计了引入是否获得过奖学金、年级、性别、学科、专业等控制变量后的得分情况。分析得知,无论哪种激励措施,对获得过奖学金的学生的激励效果都要弱于未获得过奖学金的学生,即奖学金的激励效果体现出了一种边际递减的趋势。其中在精神激励和机会激励两种方式上,这种效果的差别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显著,即在这两种激励方式上,对获得过奖学金的学生的激励效果要显著地弱于未获得过奖学金的学生。同时,从总和的角度看,奖学金的激励作用对获得过奖学金的学生也显著地弱于未获得过奖学金的学生。


同时,学科因素也会显著影响到精神激励方式的激励效果。首先,无论何种激励方式,对理工科学生的激励效果都要弱于对社科类学生的激励效果,即社科类的学生更容易受到奖学金激励作用的引导。而且学科因素对精神激励的引导作用在两者之间的差异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上显著,说明学科因素会显著影响到精神激励的效果。


同样,年级因素也是影响奖学金激励效果的重要因素。奖学金对低年级学生的引导效果要好于高年级。同时年级因素也是影响精神激励的重要因素。


而诸如性别、性格、学位类型等因素对奖学金的激励效果影响并不明显。综上所述,是否获得过奖学金是影响各激励方式激励效果的重要因素,对获得过奖学金的学生的激励效果要弱于暂未获得的学生;其次年级和学科因素也会显著地影响到精神激励的效果,随着年级的增加精神激励的效果越来越弱,而理工科学生也显得更加“务实”,对其的精神激励效果也要弱于对社科类学生的引导效果。


3.引入调节变量的影响

在目前奖学金评定体制下,一般院校为强调公平要素都会设置一个相对明晰的评定标准,且在奖学金评选结束后也会对获奖学生进行公示,那么评定标准和之前获奖者的榜样作用又是否会对奖学金的激励效果产生影响呢?


首先,对于奖学金的评定标准,我们可以发现无论何种奖学金,对了解评定标准的学生的激励效果都要显著弱于不了解评定标准的学生。但这也并不意味着我们不该制定一个透明的评定标准。恰好相反,这说明评定标准本身对人才培养的各个目标有一定的引导作用,所以弱化了奖学金本身的引导激励作用。因此,高校确实应该制定一个公开透明的奖学金评定标准。进一步分析便很容易发现,各激励方式对相信评定标准本身有引导作用的学生的激励效果要显著优于觉得评定标准没有引导作用的学生。


其次,对于获奖者事迹这个维度,可以发现各种激励方式对了解获奖者事迹的学生和相信获奖者的事迹有引导作用的学生的激励效果都要显著地优于不了解获奖者事迹和认为获奖者的榜样作用无引导效果的学生。这说明目前各高校制定透明的奖学金评定标准以及对获奖学生的公示是很有必要的,同时也应该引导学生向获奖同学学习,从根本上相信这些榜样同学的引导作用会显著改善奖学金的激励效果。


结论和建议

本文将奖学金的激励作用分为三类,分别是物质激励、精神激励和机会激励,探讨这三类激励分别对价值塑造、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三位一体”育人目标的促进作用。


从人才培养目标上来说,奖学金对知识传授的激励效果最为显著,对价值塑造的激励效果相对较差。无论何种激励方式,能产生最佳激励效果的人才培养目标都是知识传授,即知识传授的目标最容易通过奖学金的方式来达到预期效果。在对获得过奖学金的学生和暂未获得过奖学金的学生这两类子人群的检验中也得到了相同的结论。


从激励方式来看,由总体样本显示,奖学金的机会激励对各类人才培养目标的引导效果最佳。而对于获得过奖学金的子人群,精神激励对人才培养各个目标的作用在三种激励方式中有着更好的效果;对于暂未获得奖学金的学生而言,机会激励对人才培养的各个目标效果更好。


因此,学校要坚持和完善奖学金的激励制度,并通过奖学金种类、评定方式的多样化来满足更多学生的需求,强化在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方面的激励效果,并要努力扩大奖学金评定的影响范围,从物质、精神、机会三个层次给予学生更大的激励作用。


本文还检验了在引入是否获得过奖学金、年级、性别、学科、专业等控制变量后对结论的影响。研究发现,无论哪种激励措施,对获得奖学金的学生的激励效果都要弱于未获得过奖学金的学生,即奖学金的激励效果体现出了一种边际递减的趋势;就学科而言,奖学金对理工科学生的激励效果要显著弱于对社科类学生的激励效果,即社科类的学生更容易受到奖学金激励作用的引导;从年级来看,奖学金对低年级学生的引导效果要好于高年级;而诸如性别、性格、学位类型等因素对奖学金的激励效果影响并不明显。


此外,评定标准和之前获奖者的榜样作用也会对奖学金的激励效果产生影响。各种激励方式对相信评定标准本身有引导作用的学生的激励效果要显著优于觉得评定标准没有引导作用的学生;各种激励方式对了解获奖者事迹的学生和相信获奖者的事迹有引导作用的学生的激励效果都要显著地优于不了解获奖者事迹和认为获奖者的榜样作用无引导效果的学生。这说明目前各高校制定透明的奖学金评定标准以及对获奖学生进行公示是很有必要的,同时也应该引导学生向获奖同学学习,从根本上相信这些榜样同学的引导作用会显著改善奖学金的激励效果。


(作者赵岑系清华大学研工部部长、五道口金融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王正位系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研工组组长、助理教授;江静琳系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研工组副组长、博士生;隗玮系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党建助理、博士生)

【调查者说】

奖学金如何实现 “奖学”初衷?

赵岑 王正位 江静琳 隗玮

奖学金是研究生资助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获奖学生和广大学生群体有着重要的激励作用。奖学金对研究生的激励方式,不仅仅在于提供物质激励,更在于价值引领、树立典型、激励同辈的精神激励,乃至为研究生成长成才提供更多机会,推动育人目标实现,从而为党和国家输送优秀人才。


然而笔者发现,较少有研究探讨奖学金发放完毕之后,奖学金是否真正对获奖研究生起到了激励作用、是否达到了奖学金的设置初衷,也不清楚奖学金的评选过程是否发挥了育人作用。要发挥奖学金的育人作用,首先要搞清楚奖学金的激励机制,即获得奖学金究竟是怎样激励研究生不断进步的,以及这些激励机制是推动了育人目标中的哪些方面的实现。


为此,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的方式,考察了奖学金制度的精神激励、物质激励和机会激励三种激励机制对研究生价值塑造、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三大育人目标的引导效果。发现奖学金制度对育人目标中的“知识传授”的激励效果最为显著,而机会激励机制对各类育人目标的效果最佳。同时,明晰的奖学金评定标准以及获奖同学的榜样作用对激励效果有显著的提升作用。


进一步的个案访谈也发现,研究生们比较关注获得某项奖学金能够带来的未来成长机会。比如有的研究生提到“获得某些奖学金,有机会结识优秀同辈,这种互相之间认识交流的机会能够激励自己继续追求进步”,有的研究生提到“有些专项奖学金,比如用于支持企业调查研究的奖学金,能够更好地帮助研究生增加对社会现实的了解,对未来择业就业大有裨益”,还有的研究生则提到“对于许多有志于未来从事学术工作的研究生来说,他们获得奖学金,就能有更多资源支撑他们开展出国交流访问、实验室交换等活动,这能够提升他们学术方面的国际胜任力,从而提高学术竞争力。这甚至能够对个人学术生涯产生长期深远影响”。这些提法都提到获得奖学金给研究生带来的未来成长发展的机会。这种激励机制不同于传统的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对于这种激励机制的理解,能够帮助教育工作者更好地理解奖学金是怎样激励研究生群体的,从而通过对奖学金体系的科学设置,助力研究生成长成才。


综上,为了进一步发挥奖学金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育人作用,现有的奖学金体系需要更多地考虑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是否将资源更多地倾斜到为研究生提供发展机会的项目中,比如国际交流、社会实践、科学研究等。二是在实际操作中,提高奖学金评定标准的明确性、透明性。明晰的奖学金评定标准有利于增强奖学金的公信力,增强奖学金在研究生群体中的激励效果。三是要加强对获奖者的宣传力度,这有助于使得广大研究生群体受到鼓舞和激励,从而有助于推动育人目标在更广大的研究生群体中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