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新闻资讯
四所高职校与四所本科校共话新商科
2018-09-27 13:29:00   人浏览

2018年9月16日,2018北京洪堡教育大会期间,全国电子商务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与浙江工商大学现代商贸研究中心共同举办了数字经济与新商科人才培养研讨会。研讨会上,四所本科学校与四所高职学校共话新商科人才培养成为会议的焦点。


信息爆炸、人工智能正在促使人类的学习方式、创新方式和工作方式发生深刻的变化, 脑认知的及时塑造与再造成为人类自身发展的核心。与此同时,信息对称、产业链聚变使得数据成为核心生产资料。我们需要思考在人类从动作技能时代过渡到智力技能时代所应做出的改变。面对新时代,商业人才的培养理念、培养方法、培养路径、培养内容等都需要渐进式优化和创新,这也就产生了新商科这个时代命题。新商科不是哪一个组织或哪一个学者的专利,它是我们面向新商业时代的共同问题和共同行动。


1.jpg

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院长

毛基业教授


毛基业教授认为,新商业时代教师的知识垄断地位被打破、能力的重要性远大于知识、2000后出生的孩子自我实现意识和表达欲望强烈。教学理念强调素质和能力培养、教学模式采取团队学习和面向问题学习、通过制度和文化建设加强对教学的重视、投入和创新是新商科人才培养改革的基本思路。


毛基业教授提出,新商科人才培养要注入特色化(区域、行业、学校使命与定位)、实践化(案例、模拟、游戏、沙盘、参访、实习)、互动化(从教师为中心到学生为中心,问题驱动的学习)和集成化(MOOC加问题驱动学习)的理念。


毛基业教授详细介绍了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2018年秋季开始实施的人大商学院本科培养模式改革。这项改革以全面提升通识教育水平、大力加强个性化培养、全面提高本科教育的国际化水平、推行学分制管理模式和国际化为核心目标,以重塑通识教育课程体系、规范专业教育课程体系、优化专业选修课程体系为基本路径,以入学导航教育,全面完善的导师体系,放松副修、扩大选修、降低门槛,增加教学经费投入,创新沟通机制、加强交流互动,强化以“教指委”为中心的项目管理模式,创新教学管理模式、提高教学管理效率为配套措施。


2.jpg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杨建新教授


杨建新教授认为,高职的新商科教育是以需求为导向,以新商业应用型技术人才培养为中心的内容广泛的跨界融合式教育。高职新商科承担着为促进新商业发展培养具有一线组织实施管理能力的新商科技术型实务人才重任。在数字经济时代,遵循新商业规律,将新技术、新智能等手段应用于商科教育,打破商科知识壁垒,打造服务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


杨建新教授提出,全供应链的系统视角,基于供应链集成服务的应用场景、智能化技术与商务数据分析与应用能力是新商科人才的基本特质。要在新商科人才培养中体现需要接受良好的国际理解教育确立新商业价值观具有全球视野,熟悉、掌握并运用新商业规律,具有全新的商业技术、专业知识、变通的能力以及跨界复合的知识和能力结构,形成交叉融合的新商业思维(“计算思维”“数据思维”“交互思维”“哲学思维”“伦理思维”和“美学思维”),诚实守信,勇于担责,洞察人性,具有极高的同理心,善于沟通交流、组织规划,具备很强的数字化学习能力、反省批判能力,善于接纳新事物,创新意识强,精益求精,自我发展动力强劲,能够实现终身可持续发展。


杨建新教授详细介绍了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新商科教育实践与探索,着重就协同建设新商科数字化教育生态平台、协同开发新商科数字化教育生态项目、协同营造新商科数字化教育物理环境三个方面提供了高职新商科教育实践的范本。



3.jpg

浙江工商大学副校长赵英军教授


赵英军教授详细介绍了浙江工商大学“大商课”人才培养改革。2010年,浙江工商大学正式提出 “大商科” 人才培养理念,以现代商务活动为研究对象,通过商科与文、法、理、工等学科的彼此互动与交融,形成适应时代需求的新的学科内容。大商科人才培养,就是要在商科传统教育基础上,通过专业教育、通识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度融合,培养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浙江工商大学“大商科”人才培养以“经管为主、工商融合、多科交叉、协调发展”的“大商科”人才为理念,以“具有国际视野、人文情怀、专业素养的应用型、创新型、复合型‘大商科’人才”为目标。以“学生中心、教师发展、课堂开放”教学文化为引领,通过“经、管、法、文、理、工、史、哲、艺”等跨学科交叉,专业教育、通识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度融合,“一体多元”课堂协同等多种手段,创设了“大商科”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


在“商以载道、通专融合”的通识教育和“知行合一、创专融合”的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下,形成了丰富多元的课堂形式。每年安排200万元经费用于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筹资3000多万元打造两大校区创业园;设置100万元创业教育基金,用于学生创业孵化。加强浙商博物馆、义乌中国小商品城等校内外实践基地的建设;实行“三开放、三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推行“带课题下乡”社会实践模式。每年安排300万元经费出国留学奖学金资助学生参加各类国际交流合作项目,赴国外高水平大学交流学习;与清华大学等多所省外高校签订学生交流协议。建立社团发展服务平台,形成学生间互助互学的氛围;邀请校友担任学生的“学业实务导师”和建立名师工作室,对学生学业和成长发展进行指导;成立学生公寓管理委员会“商大村”,为学生自主管理提供平台。


4.jpg

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张宝忠教授


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具有百年历史的商业学校,与浙江工商大学同宗同源,前身均为前身为创办于1911年的杭州中等商业学堂。


张宝忠教授对比了传统商业环境与互联网时代商业环境,分析了商业模式变革和组织模式变革、业务流程变革。研判了商科教育变革的四个趋势:打破管理学、经济学等学科的知识壁垒,服务于新时代市场经济的需求;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学习者为中心,变革传统的教学环境与组织方法;遵循新商业文明的规律,运用新技术、新方法、新手段服务于新商科教育;关注社会发展变迁、面向未来,培养有自我价值观念与创新精神的学习者。


张宝忠教授提出了新商科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四个重构”、“四个打造”、“四个融入”。即:重构适应新商业生态系统的新商科专业群;重构适应新商科人才培养的岗位细分架构;重构新商科专业群复合型知识与技能体系;重构适应新商科人才培养的教学新型模式。打造适应新商科人才培养的校企合作平台;打造适应新商科人才培养需要的教学团队;打造适应新商科人才技能培养的实训基地;打造适应新商科人才培养需要的教学资源。将新商业发展要求融入专业建设;将新商业优秀文化融入育人过程;将新商业先进内容融入教学资源;将新商业科学元素融入教学管理。


5.jpg

哈尔滨商业大学副校长程伟教授


程伟教授详细介绍了哈尔滨商业大学经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开设创新创业课程,将创新内容融入专业课程中,设置独立的创新创业实践模块。建立了“创业课程+创新与专业课程融合+创新创业实践模块+竞赛+创业实践”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实现了经管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


哈尔滨商业大学自主研发了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平台包括三大功能模块,即现代企业商务运营生态环境虚拟仿真模块、现代企业商务运营管理虚拟仿真模块和现代企业商务运营综合实践虚拟仿真模块,通过在复杂动态的仿真社会市场环境中进行企业模拟商务运营,让学生身临其境地进行岗前实习,认知并熟悉现代企业社会内外部组织、不同职业岗位的工作内容和特性,在学生掌握基本业务流程和方法的基础上,系统训练学生从事经营管理所需的综合决策能力和职业行动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沟通协调和团队协作能力,提升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



6.jpg

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张红教授


张红教授以组建“浙江省县域农产品电商化协同创新中心”的实践为例,提出以综合改革力、集成发展力、协同创新力、需求适应力四个方面能力打造来提升和促进专业群内涵建设。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打造了电子商务与信息技术服务专业群、营销与管理专业群、财务与金融专业群、国际贸易与语言文化专业群、会展管理服务专业群、食品药品质量安全专业群。


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采用“选岗-跟岗-研岗-适岗”四步法,建立可跨专业流动的专业群教学团队和不少于30人且定期更新的兼职教师库,提升专业根据产业发展动态配置师资的能力。在课程构建上,形成了“多岗适应、专岗精通”的课程体系。



7.jpg

北京工商大学副校长谢志华教授


北京工商大学副校长谢志华教授认为,商科教育应当革新教学形式,着重解决从知识的外壳深入内核的问题,从传统的知识学习跨越到身临其境的场景学习,使学生能够对商科教育理论与实践内容形成具体形象的认知,充分理解商业活动的本质,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谢志华教授强调,商科是注重理解、沟通和表达的一门学科,而这要求教师和学生都具备良好的口头、文字表达与理解水平。学生应当勤于阅读写作,积极参与实践活动,追求学以致用,逐步锻炼理性思维和交往能力。


8.jpg

国家级教学名师、

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院长张来源教授


张来源教授带领团队经过九年的实践与探索,对艺术设计类专业进行综合改革,形成了技术融入艺术、科技融入创意的“双融入”人才培养体系, 突破了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生仅仅具有文创设计能力,解决了艺术设计与先进技术脱离等关键性问题。


张来源教授团队开发了“艺术+技术”的系列课程,建立“新创意、新设计、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于一体的艺术设计教学资源。克服了传统艺术设计类课程缺少科技理念、科技知识、科学技术等内容不利于培养学生创新创意能力、科技与创意相脱节的问题,由此形成了一批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和四个国家级教学资源库主干课程。建立了“学校资源+企业技术+市场平台”艺术科技产教联盟,把学校专业教学资源、师生设计创新成果融入到企业新产品的研发与生产线上,促进了产、学、研、用有机结合,解决了校企合作、校企融合的动力机制问题。


更值得关注的是,张来源教授团队整合了“国标、行标、教标”三类标准,形成三方认证权威标准。通过开发3D打印建模水平认证标准、激光工艺品精雕技术标准、三维扫描数据应用技术标准,整合到“国标”-全国信息化计算机教育CEAC水平认证标准、“行标”- 3D打印行业产品制作技术认证标准、“教标”-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学标准等三类标准中,得到设计行业、科技企业、教育领域三方共同认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