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新闻资讯
从历史到未来工程教育再出发——“新时代一流工程教育建设:创新与行动”峰会将启
2018-10-15 10:40:00   人浏览

第一次工业革命“蒸汽时代”(1760-1840年)

第二次工业革命“电气时代”(1840-1950年)

第三次工业革命“信息时代”(1950-)

在过去200多年世界工业化、现代化的历史上,我们曾先后失去过三次工业革命的机会。

历史的车轮滚滚前进,与以往不同,如今中国已经同其他国家一样,坐在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头班车”上。改革开放40年之际,面对世界“新科技革命”和“新工业革命”竞争态势,中国工程教育能否担当起时代重任?


W020181009530574550249.png


一、改革开放40年 我国工程教育收获了什么?

1978年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我国工程教育进入改革和发展的新时期,高等工业学校与学生数量不断增加。随着工业生产的不断发展,到1990年,全国高等工业院校已经达到了288所,约占高校总数的28%,且布局趋于合理。工科大学生人数也大大增长,1990年工科在校大学生74.6万人,毕业生19.7万人,招生20.9万人。截止目前,全国约有1100多所学校举办工程教育,开设1.9万多个工科专业,在校生约550万人,毕业生达120多万人。

我国工程教育第一大国名副其实,数据显示,中国普通高校工科专业招生数、在校生数、毕业生数都远远高于世界其他国家,稳居世界首位,数量比紧随其后的俄罗斯、美国等国高出3-5倍。

“十二五”时期是中国从工程教育大国到工程教育强国的转折时期。经过五年的发展,工程教育交上了一份举世瞩目的“成绩单”。

2017年6月,《华盛顿协议》组织全体正式成员全票通过中国成为《华盛顿协议》第18个正式成员。这意味着我国工程教育已经实现了国际多边互认,从此,我国工程类专业学生走向世界具有了国际互认质量标准的“通行证”。

“这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里程碑,意味着英、美等发达国家认可了我国工程教育质量,我们开始从国际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的跟随者向领跑者转变。”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吴岩表示,这不仅为工科学生走向世界打下了基础,更意味着中国高等教育将真正走向世界。

截至2017年底,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和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共认证了全国198所高校的846个工科专业。通过专业认证,标志着这些专业的质量实现了国际实质等效,进入全球工程教育的“第一方阵”。目前,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已覆盖21个专业类,计划2020年实现所有专业大类全覆盖。


二、建设“新工科” 开启工程教育改革新路径

“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不是要来,而是已经来了,而且将革命性地影响高等教育,高等教育必须给予敏锐的、及时的、正面的应答,才有可能在新一轮的发展中跑在前列,因此高等教育创新发展势在必行”,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说。

中国工程教育的质量和水平高低直接关系到中国高等教育整体的质量和水平。

2017年,教育部启动了“新工科”建设,加快发展新兴工科专业,改造升级传统工科专业,主动布局未来战略必争领域人才培养,提升国家硬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从复旦共识到天大行动到北京指南,目前“新工科”建设已经成为燎原之势,开启了工程教育改革的新路径。

但“新工科”的内涵不是单指新的工科专业。40年里,理科和工科从慢慢的相亲到相交,相交的部分,既不是传统的理科,也不是传统的工科,是新的工科。没有相交的部分,是传统的工科。“老工科”有新要求,新的工科和工科的新要求构成了我们所说的“新工科”。并且人文社会科学,职业伦理、道德伦理等人文关怀的内容,亦要在新工科里渗透下去。


W020181009530574566171.png

毋庸置疑,“新工科”的建设,需要进行多样化的探索。而创新,变成高校必须要面对的重要问题。


三、创新与行动 中国工程教育再出发

在新中国成立以来,改革开放40年以来,新时代以来第一次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部长陈宝生说:“新工科已经成为高教领域的热词,口号已经叫响了,也在国际上产生了影响,下一步要深入推进,把教材建设,教师素质、课程体系等融合起来。”

在我国工程教育规模不断扩大、质量不断提升的同时,还面临着构建工科人才培养新体系、新结构、新模式、新机制,推出工科人才培养新理念、新标准、新质量等诸多挑战。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等领域正火热,高校都有兴趣设置这些专业方向,但专业课程体系到底怎么来构建?

可喜的是,越来越多的高校参与到新工科建设中,积极推动现有工科专业的改革,主动设置新兴工科专业,努力创造着新工科教育的中国经验。

天津大学积极布局“新的工科专业”,设置全国第一个智能医学工程本科专业,筹划设置智能科学与技术、智能制造工程等新专业,建立变革性化学与未来技术研究院、医学工程与转化医学研究院、示范性微电子学院等,培养新兴领域工程科技人才。推动传统工科专业更新改造,以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技术“升级”水利水电工程专业,着力培养学生智能设计、智能建造、智能操作能力。以“工程科学实验班”为载体,打通机械、光学、信息、计算机等学科专业,培养兼具工程制造和科学发现能力的卓越工程人才,实现学校专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电子科技大学新工科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效。针对传统与优势工科专业,紧密对接创新链与产业链,优化专业结构,助推专业升级。围绕“以电子信息为特色的工科、以物理学为代表的理科、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医科、以精英人才培养为核心的文科”要求,实施“工优-理强-医拓-文进”的策略。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近年来,电子科大新增布局了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物联网工程、数字媒体技术、互联网金融、人工智能、新能源材料与器件、智能电网信息工程、智能制造等国家战略发展、社会建设以及公共服务领域民生改善急需的新兴专业和交叉复合专业,逐步形成了围绕“电子信息+”的专业生态圈。

  未来,高校到底该如何准确匹配国家战略人才需求,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加快现有专业的改造升级?如何布局新兴工科专业建设,紧跟前沿设置紧缺学科专业,强化多学科交叉融合?如何完善多主体协同育人机制,创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如何建立工程教育的新质量,扩大认证规模,使我国更多专业能与国际实现实质等效?

  面对这些问题,我国工程教育要走得对、走得远、走得好,创新与行动缺一不可。